2025年3月1日至3日,由国内多所高校联合主办、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2025年全国高校教学创新研修班”在湖北武汉圆满落幕。本次研修班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教学创新”为核心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高校的200余名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围绕教学研究、课堂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度研讨,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与实践工作坊等形式,探索数智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与新方法。我院教师代表蔡晓华、焦莎、冯洁心和杨婷参加此次研修。

上海交通大学余建波教授在讲座中系统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研教改与论文写作中的创新应用。他指出,大语言模型(如GPT-4、Deepseek等)在文献检索、案例生成、数据分析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但需结合具体场景选择适配模型。他强调,AI工具应服务于教研创新而非替代教师思考,重点在于利用其快速产出初稿、智能批注等功能提升教研效率。他提出"对话式教研"新范式,建议教师通过多轮交互优化AI输出内容,同时关注学术伦理,避免抄袭风险,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研生态。

北京邮电大学李建伟教授在《数字化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路径探索》讲座中指出,数字化技术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在内容层面,通过构建国家级思政教学资源库(如教育部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整合案例库、素材库等海量资源,助力教师将理论讲深讲透;在教学方式上,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如“红军长征”“红岩精神”体验项目)打造沉浸式课堂,结合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在评价体系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追踪“教”与“学”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评价的统一。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时空限制,构建资源丰富、互动性强、反馈精准的数字化课程思政生态,推动育人模式创新。

浙江大学李丹青教授在《高校课堂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讲座中系统解析了高校教学的核心管理策略。其主张以"学生中心"为导向,强调教学设计的前瞻性与动态性:备课阶段需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基于专业培养体系的层级目标分解)并深度分析学情(建立学生档案、开展学前调研、挖掘往届数据、制定差异化预案);教学实施中通过结构化课程导入(专业关联、心理激励、方法论指导)、动态节奏把控(黄金20分钟核心讲解+弹性时间分配)及学习方法嵌入(结合学科特点传授SQ3R、费曼技巧等工具),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提倡运用Kahoot!等工具实现实时反馈,并警示教师规避单向输出陷阱。课程进度规划上,强调重点难点差异化投入(依据专业背景预留弹性课时),通过深度提问与归纳式讨论促进认知内化,形成具系统性、操作性与适应性的高效课堂管理体系。

南开大学李玉栋教授在《数字化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讲座中系统阐述了数智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路径。其核心内容围绕数字智能(DQ)框架展开,提出DQ包含技术应用、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及道德价值观的三维结构,强调教师需具备数字沟通、技术健康使用等核心素养。讲座深入剖析了"数智化"的内涵——通过"数字智慧化"与"智慧数字化"的融合构建人机协同生态,并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LLM)在教育中的革新作用,包括个性化学习、智能教学系统搭建及教育场景重构。针对教学设计,提出逆向教学设计原则,主张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结合AI工具优化测评方式与策略制定,构建适应数智时代的新型教育范式,推动教育公平化、全球化与终身化发展。

本次研修班通过九大模块的系统研讨,构建了“理论引领-技术赋能-实践创新”的完整闭环。通过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人机协同”的核心逻辑——技术是手段,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是教育创新的根基。此次研修为我院教师破解教学痛点、提升课堂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数智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我院教学高质量发展。